在当前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与社会进步。值此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4月10日下午,由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栖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主办,南京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仙林大学城科技园有限公司、江苏省宁海商标事务所、智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承办的第49期宁品汇•品牌沙龙活动——"创新链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策略与实践"专场在南京大学科创之星大学生众创空间成功举办。
活动伊始,南京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立阳作开场致辞。他表示,南京大学始终秉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近年来,学校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但在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方面仍面临挑战。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高校与市场的桥梁,致力于打造“环南大”科创经济圈,支撑江苏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本次活动旨在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和金融等多方智慧,共同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为建设国家新质生产力以及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贡献力量。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一级调研员王荣在致辞中强调,知识产权的高效转化是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要素转变的核心抓手。近年来,南京通过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优化专利供需对接机制、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政策等举措,持续提升专利产业化水平,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企业作为成果转化主体,园区作为桥梁纽带,三方协同将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与校企合作新路径
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资源管理部主任段伦超系统介绍了江苏省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江苏通过构建"线上第四方平台+线下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特别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面,全省多高校已实现大面积的开店覆盖率,推动科技成果公示挂牌与专利成果展示交易常态化。
南京大学概念验证中心高级技术经理人张佳瑜分享了南京大学在科技创新与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她介绍,南京大学通过构建"中心+节点"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模式,与华为、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形成深度合作生态,2024年校企合作经费超500万元的企业达30余家。此外,南京大学首批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已入库178个项目,为30个优质项目提供万元概念验证资金支持,全面融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项目路演:前沿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活动现场,四项前沿科技成果集中路演,涵盖生物医药、生态环保、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功能水凝胶用于组织/器官的创伤修复(宁兴海教授团队):该项目聚焦干细胞冻存敷料与提取物冷敷凝胶的研发,相关技术已获7项发明专利授权,产品通过FDA医疗器械备案,市场潜力巨大。
基于声谱的生物多样性甄别技术研发(夏露副研究员团队):团队开发的声学采集设备与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鸟类、虫类等生物的精准识别与全天候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自主光芯片的新一代光纤光栅传感解调系统及其产业化(戴攀副研究员团队):该团队突破国外光芯片技术垄断,推出高精度、低成本的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已服务航天一院、中海油等30余家客户,合同总额超百万元。
微生物诱导方解石沉淀(MICP)技术(吴亮博士团队):该技术通过微生物代谢增强土壤强度,可广泛应用于路基加固、岛礁建设、污染场地治理等领域,综合成本较传统水泥施工降低30%。
圆桌对话: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圆桌对话环节由江苏省宁海商标事务所副所长陈燕主持,栖霞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蔡现军、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副所长李静、南京智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周凯几位嘉宾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与对策"展开深入讨论。嘉宾们建议,应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机制、探索"先使用后付费"等灵活转化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及政府部门的50余位代表参与,旨在响应国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需求,打破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活动为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搭建了高效平台,为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贡献更多"南大智慧"与"南大力量"。
下一篇:「江苏省企业商标品牌管理岗位赋能训练营」商标品牌诊断及国内外商标布局实务技能班(盱眙班)成功举办!
分享给朋友:



全部评论(0)